“融媒小厨”升级“融媒云厨” ——中青报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
重塑三个新定位
勇担报业新使命
70年来,作为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始终紧跟党走,传播党的主张,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始终与时代同行,为青春喝彩;始终与新中国同频共振,与青少年一起奋斗;始终把为党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全团、服务青年,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2018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团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国青年报社与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深度融合,组建新的中国青年报社。融合后,新中国青年报落实中国青年网作为中国青年报的新闻主网和“主导、三端融合、移动优先”。同时,中青报特色“融媒小厨”升级“融媒云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构建年轻态主流融媒。
目前,新的中国青年报拥有《青年参考》《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时讯》等子报,拥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青年网和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中青在线,拥有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和多个社交媒体矩阵终端集群,拥有以全国校园媒体、创业社团、职业教育联席会为基础的大学生成长平台,已经从一家印刷媒体变成一个新型青年主流全媒体传播平台,建立了几十万名线下通联队伍,覆盖移动用户1.3亿,并与团中央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青报重塑三个新定位,承担报业新使命。
一是打造上传下达的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去年以来的疫情大考,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新型主流媒体要以政治安全、安全为核心,主动担负起服务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历史重任。要充分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探索为推进社会治理提供舆论保障,积加强已凸显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中青报全媒体推出的《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特稿、《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等,以及“中国好青年”故事、“强国一代有我在”故事、“向上向善好青年”故事等,都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样本。
二是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移动原住民一代”将是实现2035远景目标的中坚力量,这对新时代青年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引领凝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对如何构建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引导新模型,把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转化为“引导力”,提出了新要求。中青报通过一系列“传承的力量”“文化中国”“榜样阅读”等全媒体活动,努力把“文化传承”的基因与“思想引领”的创新更有机有效结合起来。抗疫期间,中青报与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等打造了多档中外青年对话直播节目、全球青年抗疫行动分享会等,初步实现了全媒体采编、音视频、融媒技术、传播矩阵平台融合的国际传播能力。
三是打造利国惠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去年我们上线青年就业服务平台“团团微就业”,目前已覆盖300多个城市,入驻一万多家企业,发布100多万个岗位,累计提交简历用户达68万人。中青报对全媒体价值链、产业链进行务实改变和改革,是为了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更加跳出传统的“内容”束缚、固有的“圈子”限制,发挥引导引领、舆情回应、服务、实力支撑、场景应用等功能职责,在智慧团建、志愿公益、扶贫扶智、就业创业、基层组织等服务全团项目中找准融合契合点。
五个“云速飞翔”
升级“融媒云厨”
“融媒小厨”是中青报根据报社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于2017年创建的经济适用型特色“中央厨房”。今年,中青报从五个“云速飞翔”改革行动,推动“融媒小厨”升级为“融媒云厨”。
一是“一体化”深度融合,坚定不移。2018年,中青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提出按照中央相关精神要求,至少有四把标尺可以检验衡量:把标尺,是不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第二把标尺,是不是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第三把标尺,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一支队伍,多个平台”,并正在转型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第四把标尺,是不是真正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是不是充分传承和发扬主流媒体内容、人才优势推出融媒体精品?去年开始,“融媒云厨”继续在“融媒小厨”基础上升级,用这四把标尺检验改革成效。
二是“两把锤子”自我革命,锤锤定音。一把是有思想的“视觉锤”。青年关注,关注青年,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找到与时俱进的“视觉锤”,用心找到“理性”“温暖”“向上向善”“维护合法权益”等“钉子”,用心、用情、用力,一锤一锤、不辞辛苦地砸下去,在多样化、化、分类化的精品再造转化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突破,实现重要的内容创新。另一把是的“产业锤”。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围绕传媒产业链和青年文化消费市场来拓展业务,提高可持续发展市场盈利能力。
三是“三个新定位”顶天立地,有效覆盖。三个新定位正在推动新的中青报形成“媒体+智库+团务+商务+服务”的整体架构。
四是“四项工程”统筹推进,做实“四全”。舆情智库是基础引擎工程,绩效评估建设是人本导向工程,智能化是动能支撑工程,体制机制是发展保障工程。以“系统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四项工程”,是为了做实“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五是“五类融媒人才”重点突破,撬动改革。去年我们制定了《中青报“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重点聚焦培养扶持融媒专家型人才、融媒经理人、融媒制片人、融媒创意创新人才、融媒技术人才等,聚焦主责主业,结构性科学调整绩效考核,真正把事业留人、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有机结合起来。
持续内容创新
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温暖的终端是人心,重要的创新是内容创新。升级中的“融媒云厨”不断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视频化趋势,发挥融合优势,每一个部门、人才都能成为创新创造的种子,不断开花结果,催生出包括现象级产品青蜂侠在内的创新产品。
以青蜂侠为例。青蜂侠专职团队并不大,但在“融媒云厨”机制下,它与报社所有内容部门深度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迅速产生聚变反应。几年来,青蜂侠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实现破圈,在传播核心价值中赢得信任,在清朗网络空间中敢于承担,在舆论斗争冲锋中提升战力。目前日均生产各类作品超60条,日均播放超8000万次,成为全网重要的正能量策源地和暖视频转载源,成为上级开展主题报道、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重要抓手,形成了青蜂侠现象,人民网、光明网、正义网、法治日报等众多媒体陆续前来学习交流。
去年疫情期间,青蜂侠与前方记者云端合作,每天生产战疫作品四五十条,高峰时日均播放数亿次。《四大军团齐聚武汉》《雪山顶上找网上课》等播放破亿的爆款作品,成为国人奋勇战疫的共同记忆。
在舆论斗争方面,青蜂侠每天出策划,每天有爆款,在香港修例风波舆论斗争和反击美西方抹黑中表现抢眼,并形成规模优势和常态机制,赢得上级认可。中宣部专门下发文件,指定青蜂侠为重要舆论斗争内容生产平台。
在“融媒云厨”机制下,青蜂侠打造青年UGC内容生产模式。校媒联盟、大学生通讯社、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人人都是青蜂侠,在生产的前提下,“三秒钟起反应,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上线”,密集生产点击量百万、千万甚至破亿的爆款产品。山西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武汉市公安局等高校和单位纷纷与青蜂侠合作成立短视频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报社广泛吸纳外部人力、人才、科研、教学优势及新闻资源,做到了资源瓶颈和业绩天花板“双破解”,实现了融媒云厨与爆款传播的“双破圈”。
因为融合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中青报多次在中宣部媒体深度融合相关会议上作为典型进行汇报交流。去年,中青报59次获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省部级以上表扬,并被列入“中国报业媒体融合示范单位”名单。4件作品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社个人或集体先后获得抗疫个人、抗疫三八红旗手、抗疫十大新媒体精品案例、抗疫图片编辑集体等荣誉和表彰。90后记者叶雨婷的稿件还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去年,青蜂侠和融媒云厨一起,入选新闻出版署“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并获得中宣部资助。
不久前,中青报历时3个多月向全社员工征集评选“视觉锤”创新创意项目,筛选出10个项目重点扶持。我们的目标是发挥“融媒云厨”机制优势,孵化出更多青蜂侠这样的现象级产品。
6月18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由中央网信办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主要承办、协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北京大学启动。中国青年报社特色“融媒云厨”全媒体平台全力以赴,从现场网络即时传播到精心组织策划特刊、特稿,仅中青报·中青网自有平台就推出相关内容302篇,在自有平台及各自媒体矩阵的曝光量达10.03亿次,其中北大女生宋玺加入军营的故事,“航天英雄”杨利伟、思政名师张维为的“大思政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全网话题。一周之内,该活动相关报道被转载近万次,全网曝光量超20亿次。对于中国青年报社来说,此次活动是对特色“融媒云厨”升级的一次检验,必将推动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的中国青年报社在加速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道路上,向前迈出更大步伐。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中青报将继续以自我革命、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作者: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中国青年网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