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融媒创新网!
繁体 中文 | 信息管理

中国融媒创新网

我国融媒系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融媒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融媒资讯

《底线》:现实主义法治剧的创作探新 |研讨

来源: 时间:2023-02-21 09:30:02 浏览次数:

中广协融媒体分会

作者:西亚


“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人民法院文艺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底线》多维度展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辉煌成果,是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传递司法自信的艺术精品。”


“《底线》是电视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成果体现,是新时代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首播以来,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新成果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月14日上午,电视剧《底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央政法委,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湖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行业专家、学者等各方代表就该剧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讨、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法院文艺创作、繁荣法治题材文艺积建言献策。


现实主义法治剧的创作探新

《底线》由高人民法院全程指导,全景展现了我国司法改革成果,多位政法行业人士也为该剧的创作提供灵感与素材,展现出现实主义行业剧的创新实践。


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讲话中表示,电视剧《底线》以艺术形式展现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体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成果,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视角与群众关切有效呼应、小故事与大道理有机融合,探索出法院题材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新路径,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取得良好效果。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人民法院文艺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要进一步加强与文艺界沟通合作,充分发挥中国法官文联作用,加强法院文艺创作,立足中国司法实践,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院题材文艺作品,为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积贡献。

近年来,政法单位推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法治题材作品,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王洪祥提到,电视剧《底线》是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传递司法自信的艺术精品,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法题材文艺创作导向,努力开拓政法题材文艺创作新境界。


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表示,《底线》是电视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成果体现,是新时代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土壤。广电总局将进一步加强与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沟通交流,为创作者做好保障服务,携手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法治题材电视剧。

《底线》自2019年开始构思,剧本前后修改20余稿,创作时间长达一年半,实地走访北京、长沙等7个城市、60多家各级人民法院。期间,高人民法院曾全程指导,创作期间也得到了各级人民法院的深度参与,保证了内容的精彩和。


“《底线》的成功得益于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得益于高人民法院充分重视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得益于电视艺术工作者潜心创作的精品打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说。


凭借性、艺术性、现实感与亲和力,《底线》赢得不少观众认可,播出期间广受好评。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彦看来,此次创作是以文艺作品促进普法宣传、助力司法建设的成果,也是以法治故事拓展文艺创作空间、激发文艺创作活力的重要收获。


细致打磨铺开司法改革生动实践

立足新时代法院改革实践,《底线》以真实案例为题材,刻画了坚定法治信仰、追求公平正义的新时代法官群像。立案庭、民庭、刑庭三庭三线并行发展,展现法院主要业务工作全景。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表示,该剧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成果,是学习贯彻法治思想、落实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典范之作,也是湖南文艺工作者攀登文艺高峰的又一力作。全省文艺工作者将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努力创作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

“《底线》关注民生冷暖,聚焦法院典型案例,讲述一系列有温度的法治故事,引发全民追剧热,是在法治思想指引下,用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做好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的有力尝试。”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说。


现场,多位主创人员也分享了他们的心得体会。


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底线》总制片人王柯说,为了全景展现中国司法改革成果,主创在《底线》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三点:一是高举法治思想的伟大旗帜;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的创作原则;三是生动展现湖湘烟火气息。

“时代需要一部好的法治题材剧。”突破过往法治剧的人物形象塑造、案例选择等,《底线》着重刻画当代法官真实复杂的职业形象和信念。导演刘国彤回忆,2021年是民法典正式实施的一年,也是《底线》开始筹备的一年,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将正确的法治理念,人民法院的进步成果和新时代法官精神传递给观众。


“现实主义创作别无他法,就是下生活采风调研。”《底线》编剧费慧君介绍,从2020年的秋天到冬天,剧组走访了全国几十家法院,深入采访200余位一线法院干警,“下笨的功夫,啃硬的石头”。


“洛优优案”“雷星宇案”“李芳凝案”“符祥案”......在《底线》中,许多案件既有现实原型,也有社会关注。许多观众发出了“太真实了”“好敢拍”等评价,现场专家们也给出了相似的点评。


“这是一部接地气、时代感鲜明的现实主义法治题材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底线》为观众带来一个很大的启发——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确立一个正确的法治观念。


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评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盛伯骥看来,《底线》写出了人间百态,也写出了人间真情,不仅是新世纪法官形象的一次理性诠释,更是新时期影视创新的一次感性传达。

“这部剧的叙事特色,概括一句话就是扎根时代生活,表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文祥认为,这部剧的亮点在于和生活紧密交织、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从这部剧“传播热”分析认为,剧中主要的案情和调研源自新闻事件,让《底线》具备了天然的标记优势,又通过评论的话题发酵,终形成了影响社会的议题设置。


从生活中挖掘故事,全新视角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成果,《底线》用艺术手段拉近司法与群众情感距离,打造出一本荧屏版的“法治建设百科全书”。

版权所有 ©2011 中国融媒创新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街家园五区2号楼3层2单元320 邮编:100100
电话:010–61899189 传真:010–61899189 邮箱:xuping2004@126.com 京ICP备2021015437号